集美古镇|海峡的风,在这座小镇落下了脚
后溪古镇地势北高南低,高低起伏的丘陵间收纳了许多溪流。北部水系分散,唯有苎溪,纵贯集美区东北部。
苎溪,厦门第二大河流
这条厦门的水系“大动脉”,发源于本区北部与长泰县交界的白桐岭,自山间谷地蜿蜒穿流而下,经堤岸出山尾注入杏林湾。全长不过数十公里,却见证着这座小镇千百年来历史变迁。
- 皇帝井旁念恩情 -
苎溪曾经溪宽水深,直通大海。传说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乘船入闽寻亲,在饥渴潦倒时,借宿当地苏营村陈婆苏公的草寮,受其一饭之恩。
集美后溪苏营自然村,面积20多万平方米,居住着约500户人家
期间汲取井水甘泉,酿酒烹茗。后人遂称之为“皇帝井”,并在陈婆苏公的草寮所在地修建“黄渡庵”。
“黄渡庵”,为后人纪念佳话所建造
两座小庙分别供奉飞天大圣与保真大帝,三百年前随着先民传播至台湾
千年来,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古井,曾是村民们每天生活的开始。
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,井水依旧清冽如冰
皇帝井非一口井,而是分为龙泉井和皇帝井,井水溢出时,会流进中间的贮水池。
井水是从石缝里流出来的,常年涌泉不断,大旱不涸
古时人们十分讲究,这两口井分别用以饮食和日常用水。清晨,男人们早起为家人打好一天的用水,女人们在水池边洗衣聊天,特别是夏天,冰凉的井水褪去一身暑热,引得孩子们围着水井玩乐。
“皇帝井”用于饮食,“龙泉井”用于洗涤,图片来源:集美档案馆
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饮水器和洗衣机,古井旁也树立起“禁止游泳”的牌子。孩子们的笑声逐渐散去,但是关于古井的故事并没有停止。 也许在每年正月十四村祭之时,四方汇集的人们将来到古井旁,听它向人们述说往事年华。
村庄里的孩子
前进村苏营社街道一角
据《同安县志》记载,为报答村民,唐宣宗登基后筑陈婆陂,用于拦截苎溪流水,浇灌水田十余里地。
苎溪下游海滩逐渐淤成一片沃土,从此经济繁荣,于是造桥修路便应时而兴。
- 苎溪桥头诵千年 -
始建于宋朝的苎溪桥,是厦门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桥。石桥有八个船形桥墩,构成九个桥洞,墩上铺设大石板,每块巨石重约四、五千斤,如此巨大沉重的石条安妥在桥墩上,可想当年工程的艰辛。
苎溪桥全桥长45米,平梁式,用花岗岩条石垒砌
苎溪桥的位置显要,介于同安大轮驿和灌口深青驿之间,不仅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冲,也是联系泉州与漳州之间经济交流、政令畅通的主要通道,诞生了声名远扬的苎溪铺。
偶有居民来此,以“弹弓”捕溪鱼
古桥旁坐落着一间小而美的观音庙,如同一对挚友相互依偎。据守庙人介绍,因修筑水库,加之年轻人外出谋生,如今苎溪村已不足百人。
观音寺,又被称为“迎恩殿”
东边是不足百余人的村落,西边是连绵的田畴。经历了九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桥,虽有缺损,却依然屹立。
临风桥上感当年,古道蜿蜒入绿田。依旧夕 阳晖碧野,犹闻石际马蹄喧。
从阡陌间穿过,直插对面白虎岩山余脉的山口,顺山麓蜿蜒前行,我们见到了镇守山林的沉默巨兽。
- 白虎岩上望人间 -
从环美北路进入,驾车沿着进山路来到白虎岩山,山上风景正好。
白虎岩风景区大门
这座位于厦门市坂头防护林场驻地西南2千米处的小山,高程328.2米。
白虎岩顶下是后溪全景,天候良好时甚至可远眺至杏林湾
其山顶四周巨石林立,形成众多石洞。
古时此地白虎为患,后被僧人制服,白虎岩因此而得名
山顶的白虎岩宫颇有特色。建于明建文年间的白虎岩宫,以高12米的天然巨石为顶,三面环石,面积仅有16平方米。
寺庙内昏暗,香火将岩壁都熏染为墨色
洞口上方巨石上横镌行楷巨字“壁立朝天”,字迹端庄方正。
“壁立朝天”,落款“万历八年(1581)重九日徽州休宁潘桂书”
石头在风吹日晒雨淋下,打磨出各种奇状,或立或卧或依或悬,构筑了天然的石洞。
岩洞内的“枯木逢春”
穿梭巨石间的清幽小径,这里是 登山爱好者热爱之地,还有数张石桌可供 下棋泡茶消暑。
随处可见的石桌
只有登上顶峰,后溪全景尽收眼底,才觉得一切变得舒畅。山脚下万家灯火,而这些千百年的巨石静默如初, 于岩峰顶上望人间过往。
那里的城镇正在兴起,无数台胞、侨胞踏足此地,不远万里寻根祭祖。
- 铁炉宫 -
明代的厦门, 是泉州府同安县的一个军事要地。一群江西人带着家乡祀奉的关帝爷,来到后溪“铁场”谋生,也将关帝信仰带到了后溪,铁炉宫在 姜屿山西井落成,香火日渐旺盛。
西井村民前往铁炉宫参与 “抬榕王”活动
农历八月廿九,是村内的“抬榕王”活动。古朴庄重的朱红色调配上庙堂内柱柱挑高的雕龙大梁,不禁让人屏气凝神。宫内的铁炉里焚起的檀香,缕缕不绝。
铁炉宫 “抬榕王”现场
宫后长着一棵 身躯硕大的 空心樟树,虽然铭牌写着两百岁,但是据铁炉宫保护中心主任说,古樟的岁数比村大,应是上千年。
樟树的空心原因无人知晓,过去小孩常钻进洞中爬上树
在祖祠西南角距离约百米处,一口四角井赫然在目。这些无声的古物,见证了两岸铁炉宫同根同宗的亲缘。
西井社老街
1997年,台胞 黄德旺历经三年的寻根之旅,凭借着密语“宫对铁砧石,宫后一樟树,门口一个堀,祖厝边一条(卵)石路,一个四角井。”,终于找到祖宫。
铁炉宫与台湾嘉义县鹿草乡西井村圆山宫相认,一举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
铁炉宫与西井已牢牢锁住,勤劳守信的后溪镇西井村村民们,以关公为信仰,在后溪的这片土地上虔诚的耕耘着。
思明区歌仔戏表演艺术团来到西井
现在正是西井村收割空心菜、高粱,播种芹菜的季节
跳绳,是西井孩童喜爱的游戏
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力量守护着铁炉宫,守护着热爱的家乡, 守护着自己心中的信仰。
- 城内城 -
后溪城内城,俗称“霞城”。清军入关后,施琅和他曾经的上司郑成功展开对抗,将城内城推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城内城内保留了数十座闽南红砖古厝
为了围困郑成功,清朝实行“迁界”政策(沿海居民以城墙为界,三十里内外不得居住)。城内城便是一座界城。 距今350多年的古城池呈椭圆形,原东西宽150米,南北长200米。
位于城内中部的霞城老街
施琅将军建造城池时,建了四个城门,又按照古代风俗传统,建城需要有神来守护,因而在各座门附近建了庙宇。
城隍庙内,老人们正泡茶闲谈
南门和海相对,其名为“临海门”,门匾保存于霞城城隍庙内。
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,城门外以前是一片汪洋,每遇涨潮,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
霞城城隍庙不仅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“祖庙”,更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“太祖庙”。早在1821年,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,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。
恢弘的大殿,每年这里会举办霞城文化庆典
现如今,四门仅保存了北门“ 拱辰门” 。热心村民周先生向我们介绍说,过去门前种植了水稻和甘蔗,常有猛虎与盗贼来此侵扰,村民们于是习武保家,造就了五祖拳术。
尚在的北门门高3.2米,城墙长30米
在城墙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榕树,与“ 拱辰门”形成一道奇异的景观
台商与政府共建闽台小镇,期望将这份历史延续下去。但是对古镇的保护,又是另一个难题。如今,路边破败的水车,街角的人力车,古朴的电影院,倒为这个小城增添了一兮色彩。
人力车
水车
霞城电影院
城内城的路边留下许许多多上世纪的痕迹,偶有阿嬷在街头筛豆角。一切不似古色古香,更是平易近人。
城内城一角
时光的流逝中,闽台情缘在接力和延续,一个在海峡的这一边,一个在海峡的那一头......
"海峡两岸"石碑, 由时任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题写
后溪的昨日
是每个人心中对原乡的记忆
但后溪的未来
更肩负着让闽台文化源流不断的使命
这些深藏于历史中的景色和古厝寺庙
等待着有心人的到来
愿每个匆匆走过的人
不负美好
——
你有哪些关于后溪的记忆?
在评论区分享下吧~
最后一期,小SHUI将走进古镇 [杏林]
寻味舌尖上的乡愁
探寻其中的人间烟火味
本文部分参考文献:
[1] 东南快报 .厦门集美城内村古城池雏形初现
[2] 厦门网. 苎溪桥:厦门最古老的石头桥 朱熹曾为这里写过诗
[3] 台海网.厦门古村落寻宝记:苏营村里“皇帝井” 皇帝行游饮此水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