喬(ts‘iauˊ)──協調
喬(ts‘iau´)──協調
例句1:“新黨魁何時上任,呂(秀蓮)、游(錫堃)‘喬’好了,下週四交接。”(2006.1.19.自由時報A4頁,標題)
例句2:“儘管國民黨代主席吳伯雄昨對正副總統選舉‘喬’出馬、王搭檔的徵詢模式,但……。”(2007.3.8.自由時報A2頁)
例句3:“黑道不是不能‘喬’事情,俗話說因為一旦找錯人出面,無異是‘請鬼拿藥單’。”(2005.10.10.自由時報B1頁)
例句裡的“喬”是台語,讀做 ts‘iau´,意思是協調、協商,但“喬”不是本字。“喬”字台語讀做 kiau´,字義也沒有協調等的意義。“喬”字的國音是ㄑㄧㄠˊ,和台語 ts‘iau´ 的語音相同,所以“喬”是借國語的同音字來表示台語的ts‘iau´。
台語的ts‘iau´,除了前述的協調、協商的意義外,還有調解(例句3的“喬”有調解的意義)、調整、挪動、挪借等意義。例如:
ɡua`(我)-lai´(來)-ka⊦(給)-lin`(恁)-ts‘iau´=我來調解你們的爭議。
ts‘iau´-si´(時)-tsieŋ(鐘)=調整掛鐘的針的位置使它準確。
ts‘iau´-sua`(徙)=移動(家具等)。當是調整位置的引伸。
ts‘iau´-tin`(震)-taŋ⊦(動)=(稍為)挪動、移動。
ts‘iau´-ts‘iek(粟)-tsieŋ`(種)=挪借稻穀種子。
ts‘iau´-k‘uã ʟ(看)-mai⊦=協調看看。
ts‘iau´-ho`(好)・a=協調好了。
ts‘iau´-kut(骨)=把脫臼的關節調整到正確的位置;整骨。
下面以協調、挪動來涵蓋 ts‘iau´ 的所有義項。
台語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,它的本字為何,至今還沒有定論,但一般使用“撨”字。最初使用“撨”字的是《普閩》(見628頁)。《普閩》對“撨(ts‘iau´)”舉出的義項是:(1)把位置稍挪動;(2)把原定的意見、數量等稍為改變。事實上台語 ts‘iau´ 的意義不只這兩項,還有協調、協商、調解、挪借等意義,如前述。
對於台語的 ts‘iau´,吳守禮教授也主張使用“撨”字,他說:“近年華語出現的「ㄑㄧㄠˊ」正是台語的「ㄑㄧㄠˊ」。ㄑㄧㄠˊ,台語指挪動、調整,早已音字脫節,若考慮採用音近的形聲字則有‘撨’。……「焦」部表聲,「手」部表義,「撨」確實可以恢復使用,表「移動、調整」義的台語「ㄑㄧㄠˊ」的用字。”(2004.2.13.自由時報第47頁《台語正字》)。
台語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 使用“撨”字只是同音假借,“撨”字本身並沒有協調、挪動等意義。《廣韻》對撨字記錄兩個音,一個在平聲、蕭韻:蘇彫切;另一個是平聲、宵韻:昨焦切。《雅俗通》及《彙音寶鑑》把撨字讀做 ts‘iau´,是依據《廣韻》的昨焦切(反切上字“昨”是從母,在台語大都變成 ts- 或 ts‘-。)。
在字義方面,“撨”字《說文》沒有收,《玉篇》有。《玉篇•手部》:“撨,先弔、先周二切。擇也。”《廣韻》對於撨字記錄二音二義,分別是:(1)蘇彫切(平聲、蕭韻);“擇也。”(2)昨焦切(平聲、宵韻);“取也。”稍後的《集韻》把字形寫做“”,記錄五個音:思邀切、慈焦切、先侯切、先弔切、及才笑切,字義有擇取、擇、拭、推等。
近年出版的《漢語大字典》對“撨”字注出兩個音、兩個義項:(1)ㄒㄧㄠ。字義則依據《廣韻》及《集韻》說是擇、擇取、拭,但沒有書證。(2)ㄙㄡ。字義依據《集韻》說是推,也沒有書證。沒有書證可能表示“撨”是一個冷僻的字,不是一個常用的詞。
如上面所說,古代及現代的字書對於“撨”字的解釋都沒有協調、挪動的意義,因此使用“撨”字做為台語協調、挪動義 ts‘iau´ 的字,只是同音字的假借。
現在回頭來看看早期的台語相關字書、韻書對於台語 ts‘iau´ 用了什麼字。《妙悟》、《雅俗通》、《增補彙音》三部早期閩南語韻書並沒有收錄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,而1873年出版的《厦英》則有收錄,詞義和現在的台語基本上差不多。
1907年的《日台大》及1931-32年的《台日大》也都有收 ts‘iau´ 這個詞,使用的字是“移”。“移”顯然是挪動義的 ts‘iau´ 的同義字,但“移”字沒辦法表示 ts‘iau´ 的協調、協商、調整等 ts‘iau´ 的其他義項。
二次大戰後在台灣出版的《彙音寶鑑》(初版1954年)沒有收錄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。
1981年大陸出版的《普閩》收錄了 ts‘iau´,並採用“撨”字記寫。其後在台灣出版的台語辭書也都採用了“撨”字。不過,“撨”並不是台語協調、挪動義 ts‘iau´ 的本字,已詳如前述。
《日台大》(618頁)在對譯日語“ずらす”(zu-ra-su)(國語挪動)的台語時舉出 ts‘iau´ 和 ts‘au´ 兩個詞,《台日大》也說厦門話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,泉州話說 ts‘au´。吳守禮在《綜台基》(1174頁)說這個泉州腔 ts‘au´ 是“揪”字。《閩方大》(302頁)也說移動義的閩南語,厦門、漳州說 ts‘iau´,泉州說 ts‘au´,使用的字是“撨”。
經查,泉州方言韻書《彙音妙悟》郊韻、出母、陽平聲(即 ts‘au´)下有“揪,手揪。”的記載。漳州方言韻書《增補彙音》在交韻、陽平聲(猴字韻)、出母(即 ts‘au´)下也有相同的記載:“揪,手揪。”“手揪”是什麼?按字面讀是 ts‘iu` ts‘au´,但遍查《台日大》、《厦英》、《厦方大》都沒有收錄 ts‘iu` ts‘au´ 這個閩南語詞。
“揪”字,在《說文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都寫做“揫”(手在下面),後來才有“揪”字。《康熙字典》說:“揪,同揫。”並引用《正字通》說:“(揪),《字彙》音酒平聲。‘手揪也。’按:揪、揫同字,分音各訓,誤。”由此可見《妙悟》之“揪,手揪。”是從《康熙字典》所引《正字通》或《字彙》來的,“手揪”很可能不是泉州話語詞。既然“揪”和“揫”是相同的字,那麼“揫”字的音義又如何?
“揫”字,《說文》作“𢱀”,段玉裁注說:“揫即𢱀。”《說文•手部》:“𢱀,束也。” 《廣韻•平聲•尤韻》:“揫,即由切。束也,聚也。”
揫字,國語讀做ㄐㄧㄡ,與“即由切”相符。而台語則依反切應該讀做 tsiu,但《寶鑑》卻讀做 ts‘iu,大概是“讀半邊”讀聲符“秋”的音所致。至於《妙悟》的讀做 ts‘au´ 則與《廣韻》的反切即由切不符。
雖然《康熙字典》認為“揪”和“揫”是同一個字,但《漢語大字典》(簡稱《漢大字》)卻認為“揪”和“揫”是不同的兩個字,不過字音都是ㄐㄧㄡ。在《漢大字》,“揫”字依據《說文》及《爾雅》等解釋字義,說有束、聚集等意義;另外又說“揫”有抓、扭的意義,並舉書證三條。而“揪”字則舉《新唐書•孫佺傳》為證說明“揪”字的意義是歛。另外據《字彙•手部》:“揪,手揪。”把“揪”字解釋為“抓、抓扯”,並且舉出書證三條。“揪”字的這個意義就是現代漢語“揪”的意義,如揪耳朵、揪辮子、揪出害群之馬等。
從上面的檢視,可以知道“揪”字的字音和字義都和台語泉州腔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au´ 無關。
吳守禮教授又認為“捎”是台語協調、挪動義 ts‘iau´ 的擬字。“捎”字,《廣韻》記錄兩個音,各有不同意義。一個是“相邀切(平聲、宵韻)。搖捎,動也。”另一個是“所交切(平聲、交韻)。蒲捎,良馬名也。亦芟也。”
依據《廣韻》的反切,“捎”字在台語讀做 siau(相邀切)及 sau(所交切)。吳教授認為捎字在台語可以從 siau 音變為 ts‘iau´,字義“動也”也符合 ts‘iau´ 的詞義,所以“捎”字可考慮做為台語挪動義 ts‘iau´ 的用字(見《綜台基》1174頁)。不過,“搖捎”一詞只見於《廣韻》,且沒有書證,捎字有沒有挪動意義不無疑問。
《說文•手部》:“捎,自關已西,凡取物之上者為撟捎。”“取物之上”,台語叫做 sa,正是“捎”字,應當是上古漢語“撟稍”的省縮,只用“捎”。捎字,《廣韻》的注音是所交切,台語文讀 sau,白讀時讀 sa 是符合音變規律的。如:膠,古肴切,文 kau/白 ka;跤,口交切,文 k‘au/白 k‘a(台語腳);飽,博巧切,文 pau`/白 pa` 等等都是相同音變的例。
捎字,在台語音讀上雖然不無可能讀做 ts‘iau´,但“捎”應該是台語 sa(取物之上,引伸為抓取)的本字(如 sa-lɔŋ`-bo´[捎攏無]=都抓不到;搞不清楚),拿來做為台語挪動義 ts‘iau´ 的用字似乎不太妥當。
吳守禮教授認為台語挪動義的泉州腔 ts‘au´ 可以使用“𢲵”字,是《妙悟》“揪”(ts‘au´,見前)的另一個“擬”字。
𢲵字,《廣韻》在到切(去聲、号韻),字義是“手攪之”。“在到切”在台語應該讀做 tso⊦(陽去聲),與泉州腔台語 ts‘au´ 不相符(尤其是聲調)。“𢲵”的意義“手攪”也不是挪動的意義。
下面是作者對於台語協調、挪動義 ts‘iau´ 的見解。
台語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 雖然大家傾向於用“撨”字,但使用撨字只是同音假借。台語 ts‘iau´ 的語源到底為何?有沒有本字?作者認為台語協調、挪動義 ts‘iau´ 的語源是“調”,本字就是“調”字。
“調”,《說文•言部》:“調,和也。”本義是“配合得均勻、和諧”(《形義分析》523頁),是形容詞。例如“風調雨順”是風雨調和(即均勻適當)而適合農作時間的意思。
這個“調”,從形容詞的本義“配合得均勻、和諧”引伸成為動詞“使配合得均勻、和諧”,如做菜時的“調佐料”,成語“調墨弄筆”,以及合成詞調味、調色、調配、調勻等的“調”,都是這個意思,是動詞。
在“調”字做動詞時的“使配合得均勻、和諧”的意義裡面,從“使配合得和諧”引伸出調解、調處、協調等意義,用於雙方有糾紛、爭議時由第三者介入,勸說雙方消除糾紛或爭議。例如“找里長來調解他們的糾紛”,“經過法院的調處,兩個人和解了。”,“由部長出面協調雙方的歧見。”
這種調解、調處、協調,台語叫 ts‘iau´,例如:ɡua`(我)ka⊦-lin`(你們)-ts‘iau´=我給你們調解。
動詞“調”的“使配合得和諧”同時也引伸出協商、商議等意義,用於雙方有糾紛或意見不同時由雙方自己商談取得一致的意見。在台語,協商、商議也叫做 ts‘iau´,例如:kaʔ-i(伊)-ts‘iau´=跟他協商;ts‘iau´-keʟ(價)-tsĩ´(錢)=協商價錢,討價還價;ts‘iau´-beʟ(𣍐)-ho`(好)-seʟ(勢)=協商不成,談不攏;ts‘iau´-ho`(好)・a(啊)=協商好了,談好了。這個協商、商議意義的 ts‘iau´,它的本字從字義上來說也可能是“調”。
另外,“調”由“使配合得和諧”引伸“使配合得合適”,而有“調整”的意義。在現代漢語,“調整”指改變原有的情況,使適應客觀環境和要求(《現漢》五版,1354頁)。如:調整公務員待遇;調整上班時間;調整售價等都是這個意義。“調”的調整這個意義,台語叫做 ts‘iau´。如:si´(時)-tsieŋ(鐘)ts‘iau´-hɔ⊦(予)tsun`(準)=把時鐘調整得正確;ts‘iau´-k‘i(攲)-tsiã ʟ(正)=調整歪斜使其直立;ts‘iau´-kut(骨)=脫臼、骨折時調整骨頭位置使其正確。因此,台語調整義的 ts‘iau´ 也可能是“調”字。
台語調整(使配合得合適)意義的 ts‘iau´,如果用於物件(如家具)的配置,則有“挪動”的意義。例如為了使家具的位置配合得更合適,挪動桌椅調整位置,台語說 ts‘iau´-i`(椅)-toʔ(桌)。這個台語挪動義 ts‘iau´ 也應該是“調”字,是從“調整位置”引伸而有挪、挪動的意義。
台語 ts‘iau´ 有了挪動意義後又引伸暫時借用(金錢等)的意義,相當於國語的“挪借”、“商借”,如:siʟ(世)-keʟ(界)-k‘iʟ(去)-ts‘iau´-bo´(無)(《台日大》下91頁)=到處借不到錢;ts‘iau´-ts‘iek(粟)-tsieŋ`(種)(《台話大》402頁)=商借稻穀的種子。
另外,“調”字的“使配合得均勻”的意義引伸出調濟的意義,如《漢書•食貨志》:“以臨萬貨,以調盈虛。”“調盈虛”就是拿多的去補少的,使均勻一樣多。
“配合得均勻”,台語說 tsiau´(聲母不送氣),是一個形容詞,如:hun`(粉)buaʔ(抹)-bo´(無)-tsiau´=(化妝用的)粉沒有抹得均勻;aŋ´(紅)-mɔ(毛)-t‘ɔ´(塗)kiau`(攪)-bo´(無)-tsiau´=水泥沒有攪拌均勻。這個 tsiau´ 的本字有可能是“調”字。而且,有可能再從均勻義 tsiau´ 進一步引伸為齊全、全部,如:laŋ´(人)tsiau´-kauʟ(到)・a(啊)=人全到齊了;tsiau´-tsŋ´(全)=齊全。
從上面對於“調”字的本義及引伸義的討論可知,從字義上看,台語協調、協商、調解、調整、挪動、挪借等意義的 ts‘iau´,它的本字很可能是“調”。下面再從字音方面來討論。
“調”字,《廣韻》收錄三個讀音,各有不同意義:
(1)徒聊切(平聲、蕭韻)。“和也。……”
(2)張流切(平聲、尤韻)。“朝也。詩云:惄如調飢。”
(3)徒弔切(去聲、嘯韻)。“選也;韻調也。”
在現代漢語,“調”字有ㄊㄧㄠˊ、ㄉㄧㄠˋ、ㄓㄡ三個音,分別相當於中古音的徒聊切、徒弔切、張流切,字義也和《廣韻》所載字義相應。
在台語,“調”字有 tiau´、tiau⊦、tiauʟ 三個音。讀做 tiau´(陽平聲)時相當於國語的ㄊㄧㄠˊ,與《廣韻》的徒聊切相符,主要用於文讀,但口語也用,如:調解,tiau´-kai`;調整,tiau´-tsieŋ`;調養,tiau´-iaŋ` 等。
讀做 tiau⊦(陽去聲)時相當於國語的ㄉㄧㄠˋ及《廣韻》的徒弔切,如:調查,tiau⊦-tsa;聲調,siã-tiau⊦ 等。
讀做 tiauʟ(陰去聲)時相當於國語的ㄉㄧㄠˋ,但沒有相應的《廣韻》反切,《集韻》也沒有。例如:調職,tiauʟ-tsit;調動,tiauʟ-tɔŋ⊦;調兵,tiauʟ-pieŋ 等。
“調”字讀做徒聊切(國語ㄊㄧㄠˊ,台語 tiau´)時字義和本篇討論主題的台語 ts‘iau´ 有關,可以說台音 ts‘iau´ 是從中古音徒聊切演變過來的。
先說“調”字的韻母。
“調”字,讀做《廣韻》徒聊切(平聲、蕭韻)時,反切下字“聊”屬效攝、四等韻、開口呼。跟調字同攝同等同呼的字在台語音讀時大多讀做 -iau 韻,如蕭,siau;聊,liau´;曉,hiau`;弔,tiauʟ 等等。因此,“調”字在台語音讀時讀做 -iau 韻是沒有問題的。
其次說聲母。
調字的切語徒聊切的反切上字“徒”屬於中古音聲母的“定母”。定母的字在台語大多讀 t-,如:童,徒紅切,tɔŋ´;地,徒四切,te⊦;度,徒故切,tɔ⊦ 等等不勝枚舉。但有少數字白讀時讀做 ts‘-,如“田”,徒年切,文 tien´/白 ts‘an´(台語 ts‘an´ 是否即為田字尚有爭議,作者認為應該是田字);又如“導”,徒到切,文 to⊦/白 ts‘ua⊦(如導路,ts‘ua⊦-lɔ⊦)。
如果再從上古音來看,上古音聲母 *t-、*t‘-、*d- 到中古分化為端、透、定母及知、徹、澄母兩組,而澄母的字在台語一般讀做 t-,和定母相同,但也有讀做 ts- 或 ts‘- 的例,如“住”,持遇切,tsu⊦;“陣”,直刃切,tsun⊦(如一陣雨,tsit⊦-tsun⊦-hɔ⊦);“沖”,直弓切,ts‘iaŋ´(如沖水,ts‘iaŋ´-tsui`);“植”,直吏切,ts‘ai⊦(如豎柱子,ts‘ai⊦-t‘iau⊦-a`)。這種現象表示上古聲母 *d- 在中古變成定母及澄母,在台語變成 ts- 或 ts‘-,也就是調字的聲母在台語可讀 ts‘-。
綜合上面所說,“調(徒聊切)”字在台語音讀時韻母是 -iau,聲母可以變成 ts‘-,再因中古聲母“定”是濁音,影響聲調成為陽平,於是“調(徒聊切)”在台語可以讀做 ts‘iau´ 了。
“調”字在台語既然可以讀做 ts‘iau´,調字的意義又和台語 ts‘iau´ 的協調、協商、調整、挪動等詞義相符,“調”字應該是台語協調、挪動義的 ts‘iau´ 的本字。
分享此文:
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(在新視窗中開啟)
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(在新視窗中開啟)
X
喜歡 正在載入...
相關